垃圾焚燒市場仍然存在很大問題
2014-08-01 16:19:56 來源:http://m.guangmingwanglan.com 評論:0 點擊:
今年以來,垃圾焚燒項目呈現躍進式發展的局面。眾多企業紛紛進軍垃圾焚燒領域,項目簽約和啟動的數量與速度令人驚嘆。然而,垃圾焚燒持續加熱背后卻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垃圾焚燒補貼機制不完善、技術存在爭議、排放標準急需提升、選址抗議此起彼伏等。
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是2000年的33倍,達到9.4萬噸/日。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認為,我國垃圾焚燒發展很快,路線也非常清晰明確,不過漂亮的數據背后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監管幾乎仍是“三無”
技術、政策、監管都有待探索,只有少數幾個城市能進行飛灰處置
在垃圾焚燒技術方面,徐海云指出,設備、工藝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創新的動力,也存在著創新的需求。以煙氣處理為例,在歐洲,干法、半干法、濕法不同工藝組合有400多種,發達國家的工藝也是百花齊放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根據我國的垃圾特點,垃圾焚燒設備的供應商還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此外,他還認為,飛灰處理已成為目前垃圾焚燒發展的制約瓶頸,我國對飛灰如何處理還沒有清晰的環境政策。
“縱觀全國,進行垃圾焚燒飛灰處理的只有少數幾座城市。一方面,飛灰處理成本很高,危險廢物填埋場也處理不了,大部分飛灰通過固化或者穩定化進入填埋場,還有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較為混亂,同樣是飛灰,處理成本1500塊、500塊和不要錢的同時存在。”對此,徐海云建議,現階段飛灰處理可以學習美國做法,即進填埋場填埋,部分經濟發達的城市可以按照危險廢物來處理,這與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應該是相適應的。
2012年,徐海云參加了垃圾焚燒廠的等級評價,發現我國垃圾焚燒廠的監管仍主要依靠企業自律。政府監管有責任沒能力,處于既無人員也沒有設備更無資金的“三無”狀態。“我覺得如何來監管還需要探索。曾有人建議既要結果監管也要過程監管,但是眾所周知所有監管需要成本,如果成本太高也是無法實施的。”徐海云說。
應突破單一、區域的限制
能否把所有的垃圾納入規劃統一焚燒
對于生活垃圾焚燒廠的建設規劃,徐海云認為,應突破單一針對生活垃圾的局限。“我從溫州來上海,一路上放眼望去,好多處冒著濃煙,可能是燒垃圾或是秸稈,當然這并不只在浙江獨有。”他建議,可以考慮效仿發達國家,把所有的垃圾納入規劃統一焚燒。
另一方面,縣一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政策層面需要突破。徐海云舉例,2012年某縣級市規劃建設一座日處理3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采用BOT模式的補貼價格達120元/噸。然而,所在省的省會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規模為2000噸,垃圾補貼僅為50多塊錢。
“同樣燒一噸垃圾如果讓一個縣城補貼120多塊錢是無法實施的。”徐海云指出,造成縣級垃圾焚燒補貼價格過高的主要原因是縣城垃圾規模受限,規模小必然帶來了處理成本高。他建議,國家在投資方面需給予一定支持,以保證其與大城市保持同等補貼水平。
國內從事垃圾焚燒發電的投資商約有40~50家,按類型可分為政府主導型、專業投資運營型和工程投資型三類。圖為21家主要企業截至2012年10月的垃圾焚燒項目數據。
未來十年進入黃金期?
焚燒將以上海、廣東、浙江、江蘇作為沿線,向其他地區輻射
垃圾焚燒一直存在很多爭議,公眾尤其關注垃圾焚燒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其實并不大,但政府、媒體、公眾都非常關注。”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曾做過統計,在垃圾處理整個發展過程中,據不完整統計已經發生上百次民意事件,比較集中的有13起,一半以上參與的人數達萬人。“而且,這些事件都發生在我國焚燒廠數量較多,經濟較發達,執行環保標準較高的地區,同時也是房地產升溫較熱的地區。從這里面我們應該反思,是什么引起了公眾對焚燒的高度關注。”他說。
新形勢下出現四大趨勢
張益總結了在這種新形勢下出現并發展的4大新趨勢。“一、原來每家公司接到一個焚燒項目都會高調宣傳,現在更多的是務實、高效、積極推進。二、輿論報道由以前的多元化,改為近年的正面報道為主。三、政府部門以前是被動的應對,現在是積極的引導、正面的宣傳。四、一般項目布局由以前小型化,改為園區化、集中化、規模化。原來一些項目關注度比較低,數量多,規模小,現在拿到一個項目征到一塊地,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非常不容易。”同時,張益也認為隨著行業發展還會有很多新的趨勢。“比較典型的,如從前年開始企業兼并慢慢開始,未來3~5年兼并收購會進一步擴大。”
“四五六”和“三三三”格局
“雖然爭議依然存在,但總的發展基調仍會是以焚燒和填埋作主線,其他設施為輔的國家規劃建設布局。”張益表示,就區域來分,焚燒將以上海、廣東、浙江、江蘇作為沿線,向其他地區輻射,即以東部地區最為集中,其次是中部地區,然后是西南地區,最后是東北和西北地區,呈扇形發展的布局。
對于未來垃圾焚燒的發展格局,張益用兩組數字概括:“四五六”和“三三三”。
所謂“四五六”格局,即“十二五”新增的垃圾處理設施,焚燒占到四成;其中,東部地區的比重占到五成,項目的數量占52.7%,項目的規模也占到五成,54.8%;此外,新建的投資規模占了六成,盡管從國家的布局來看是占56%,實際上設施的比例經簡單測算已經達到了65%~67%。張益認為,“四五六”的格局現已基本形成,以后在“十三五”可能力度還會加大。
所謂“三三三”格局,即到“十二五”末,垃圾焚燒處理項目達到300個左右,有可能超過300個;形成30萬噸的處理規模,每個項目平均處理規模為1000噸,早期的只有700、800多噸,但是新建的項目中1500噸、1000噸的處理規模占主流;目前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已經達到18~20%,未來這個數字可以達到30%。
“未來至少還有10年,是焚燒發展的黃金時期。”張益認為。
上一篇:我國變頻器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逐漸擴大
下一篇:光伏制造業行業整合潮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