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應該如何突圍“長歪了”的困境?
2014-11-03 12:10:41 來源:http://m.guangmingwanglan.com/ 評論:0 點擊:
一臺耗電110千瓦耗電機械一天工作20小時計算,智能節電器經過精確調節,幾乎每天可以節約120度電,那一年就可以為企業節省近4萬元,如果企業的機械臺數多,那節省的生產成本會更高,一般會在兩年內收回生產成本。但是就算是如此優秀的節能設備產品也面臨著一個困境---產品好,但是就是沒有市場。
業內人士估算,如果將全國70個生產智能節能設備企業的產品全部進入市場,一年可以節約一個半三峽的年發電總量!可見節能設備的節能效力是多么的強悍。但是中國的節能產業發展得晚,產業結構不夠完整,甚至是“長歪了”,一般在國外是耗能單位被節能服務企業挑選,在中國則是反過來,是耗能單位挑選節能服務企業,再者中國的企業對節能減排的興致不算高,幾乎是政策使動,只有節能政策下達,耗能單位才會動一動。
有政策的支持,耗能企業節能的積極性還好,但是本來用戶使用高效電機可享受到國家對購買節能設備的節能補貼,0.55-22KW每千瓦補貼58元;22-315KW每千瓦補貼31元,由于領取補貼的時間往往滯后,讓企業無力支付節能減排前期資金。
總的來說,對節能環保產業來說,技術的問題相對好解決,靠投入、靠企業持續的研發總能實現突破,比技術更重要的是節能環保產業的商業模式和資金的問題,本質上還是資金的問題,這也是導致節能產業長歪了的緣故。
上一篇:影響節電設備節電率的因素有哪些?
下一篇:空壓機改用節電器后的優點